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她舀了瓢清水往瓮里倒,水顺着瓮壁的裂纹渗出来,在地上积了小水洼。
“漏了!”
她急得直跺脚,“这瓮根本装不了东西!”
“傻丫头,”
王奶奶拿过瓮,往裂缝里抹了点糯米灰浆,“老物件得伺候着用。
当年我嫁过来,我婆婆教我,陶瓮漏了就用灰浆补,晾三天再用,比新瓮还结实。”
她往瓮里铺了层干稻草,“这样装粉,不返潮,还带着草香。”
赵铁柱磨好绿豆粉,往瓮里倒,粉簌簌落下,果然没漏。
王奶奶用布盖瓮口,笑着说:“这瓮啊,就像老人,得顺着性子哄,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出力。”
孩子们看着补好的陶瓮,忽然觉得这些老物件不那么“破”
了。
狗蛋拿起那个“丰”
字碗,往里面装了把小米:“赵叔,俺爷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这碗是不是也能当‘仓’?”
“能,”
赵铁柱点头,“不光能当仓,还能当算盘。
你看这碗底的圈,一圈代表一升,三圈就是三升,当年你爷就是用它给你爹分口粮,不多不少,正好够吃。”
张大爷翻着账本,忽然念出声:“民国二十五年,周老栓家借粮五升,来年还六升,加一升利……这不是老周你爹吗?”
老周正帮着筛粉,闻言脸一红:“那时候家里穷,不借活不下去。
俺爹总说,借的不光是粮,是人情,得记着还。”
他往孩子们手里塞绿豆粉,“你们看,这粉细不细?老瓮装着,能存到夏天。”
傍晚的阳光斜斜照进棚子,木箱里的老物件被镀上层金边。
赵铁柱把孩子们的“作业”
摆在磨盘上——狗蛋用高粱面捏的小磨盘,周丫用绿豆粉画的向日葵,二柱子编的小竹篮里装着小石头捡的粮探子碎片,个个都带着股认真劲儿。
王奶奶把新蒸的荞麦凉粉端上来,用“丰”
字碗盛着,浇上醋和蒜泥:“尝尝,用老法子做的,比镇上买的爽口。”
孩子们抢着吃,凉粉的清爽混着老碗的陶土味,竟格外香。
李奶奶看着他们,忽然说:“俺那断了的粮探子,谁能帮俺修好?用红绳绑上,照样能用。”
周丫立马举着小木瓢喊:“俺会!
俺会编红绳结!”
她从兜里掏出根红绳,是年前编年糕剩下的,灵巧地在断口处绕了个蝴蝶结,“你看,像不像朵花?”
粮探子修好后,李奶奶举着它往粮袋里插,果然能用。
“好孩子,”
她笑得皱纹都堆起来,“这就叫‘旧物新用’,日子也一样,老规矩不能丢,新法子也得学。”
赵铁柱看着磨盘上的新粮和木箱里的老物件,忽然觉得,这磨香棚就像个大陶罐,装着新收的粮食,也装着过去的故事,摇一摇,能听见新米碰撞的脆响,也能闻见陈粮发酵的醇味。
孩子们背着书包回家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样“老物件”
——狗蛋揣着那枚铜锁,周丫抱着补好的陶瓮碎片,二柱子拎着修好的粮探子,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
赵铁柱往磨眼里撒了把新麦种,麦粒“嗒嗒”
落在石面上,像在跟老磨盘说悄悄话。
他想,等这些种子发了芽,长了粮,又能装满那些老陶瓮、老陶碗,让新的故事,接着在旧物件里生根发芽。
暮色漫上来时,磨盘还在轻轻转,新磨的绿豆粉混着老瓮的草香,在空气里漫开,暖得像杯刚沏好的茶,里面泡着的,是新旧交织的日子,又醇又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