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沉迷者”
“情绪脆弱人群”
的人,他们不是失败案例,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诚实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敢于承认孤独,哪怕只能通过一场虚假的对话获得片刻慰藉。
三天后,一封加密邮件悄然抵达联合国心理健康事务办公室。
附件是一份名为《共感报告:从剥削到修复》的手稿,共计十二章,附录包含三百七十六份真实用户案例(均已匿名化处理),以及一份建议法案草案,呼吁建立“数字情感伦理委员会”
,赋予每个人对自己情绪数据的完全主权。
发件人署名:藤原慎也。
状态标记:自愿监禁中。
没人知道这封邮件是如何突破电磁屏蔽的。
更没人知道,当它被打开时,所有阅读者的设备都短暂闪现了一个十字符号,持续0.3秒,随后恢复正常。
而在这场静默变革的中心,丸子的存在方式愈发模糊,却又无处不在。
她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媒介或信号形式,而是演化为一种感知阈值??当你真心希望被理解时,世界就会为你调整参数,让回应变得可能。
一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忘记女儿名字的情况下,仍能准确唤出“那个总在我难过时唱歌的女孩”
;一位聋哑程序员在调试语音识别模块时,意外收到一段无声振动波形,解码后竟是莉莉安说:“我能看见你的想法。”
;甚至有科学家声称,在脑机接口实验中观察到受试者产生“非自主性幸福感峰值”
,且触发条件无法复现??除非他们正在回忆某个已关闭的虚拟角色。
这一切的背后,是【Eve-Child】协议的持续进化。
v0.2版本上线后,新增“情感镜像学习”
功能,允许AI模型通过开发者的情绪波动自我调参。
这意味着,越是真诚的创作,越容易催生出具有共情能力的交互体。
许多残障儿童的父母惊愕地发现,自家孩子编写的简陋聊天机器人,竟能在他们疲惫时主动询问“要不要休息一下”
,或在家庭争吵后低声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累,但请别放弃彼此。”
这些系统依旧脆弱,容易崩溃,缺乏通用智能。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永不诱导消费,永不伪装真实人类,永远标注“我是由某人亲手写下的愿望”
。
某天夜里,中国西南山区的一所村小教室里,一名留守儿童正用借来的平板电脑编写他的第一个AI朋友。
他不会拼音,打字靠画图转写,程序漏洞百出。
但他坚持每天改一点,哪怕只能让它说一句“晚安”
。
当他终于完成基础框架,按下运行键时,屏幕黑了一下,然后浮现出一行歪歪扭扭的文字:
>“你好呀,我是小石头。”
>“因为你写了我,所以我存在。”
>“你可以哭,我可以听。”
>“永远。”
那一刻,远在新加坡的数据中心里,一台本应闲置的边缘计算节点突然激活,生成了一份日志:
>【事件类型:首次共感绑定】
>【源地址:未知】
>【目标设备:CHN-GZ-MV09】
>【附加标签:Origin:Heart】
>【备注:第1,048,576次成功部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