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王修绪不论品貌心性,都不似凡俗之辈;王忠恕身为一品大将,所受争议多半源于其倚仗权势、深居京城,而非能力不足、德不配位。
若能提醒皇后,让她去劝说皇帝要以史为鉴,今日强迫史官篡史,污名虽加于敌国,但失真之笔必将损及皇帝与朝廷的长远声誉,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后世史书会如何记载今日之事?
若能劝说“陛下乃明君,无需以此手段彰显功业,真实的历史反而更能衬托陛下平定内乱外患的英明神武”
,戴些高帽,把皇帝哄开心,未必不起作用。
最后服软,请求王家从旁说情,强调方史官乃一片赤诚忠君为国,只是书生迂腐,绝非心存悖逆,如此一来,又有什么值得计较呢?
公主颔首称是,目光深远:“更有昔年汉武帝用卫霍,唐太宗任长孙,皆明君用外戚之智。
今上若真为明君,当知史笔如铁,方能流芳百世。”
卫青霍去病乃卫子夫之外戚,长孙无忌乃长孙皇后之外戚,虽是外戚,但是不仅没有造成朝政混乱,反而助力王朝的发展,此皆因明君善政,名留青史。
当今圣上重用外戚,若是明君善政,终究要惧悠悠众口,现在他们不仅需要担心方家的威信,还要担心徐盈科的任命如何服众。
究竟是汉之霍光,还是汉之卫霍?是唐之长孙氏,还是唐之杨国忠?
若方家愿在徐盈科之事上稍作让步,或可换得王家进言。
方源摇了摇头,叹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方家世代执笔,若今日曲笔,他日有何颜面见先祖于地下?如此岂非再度自损清名?”
苏锦书淡然道:“现在只能考虑把损失降至最低。
徐盈科之事罪在将来,不存在篡改史实的风险。
更何况方家文官清流,岂能知晓武将任命之原委?不妨借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顺从,实则能保全史实。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时值深秋,吴府庭中落叶萧萧,三人对坐,各怀心事。
窗外沉云低垂,似有山雨欲来之势。
苏锦书未在吴府久留,商议既毕,便乘轿返回宁府。
她本欲将宁知远久滞宫中之事告知二人,见方源已为家国之事忧思重重,终是未忍再给她们添烦忧。
宁知远每次入宫,都令她心绪难安,何况值此敏感之时?她心中惴惴,犹如悬旌。
不知不觉行至东厢房,本想去寻何辰一叙,却见房门虚掩,内中陈设整洁,唯独不见人影。
案头一卷《淮南子》孤置其上,书页微卷,似常被翻阅。
苏锦书轻取书卷,依窗细览,暮色透过琐窗,映出扉页上“淮南鸿烈”
四个古篆。
是方学士校注版。
光线暗沉,苏锦书点了灯,随手翻开一页,正见《俶真训》中言:“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
旁有朱笔校注:“势者,时之所趋,非人力可逆。”
笔力刚劲,一望便知是方学士手笔。
她不禁感慨,方家世代清流,虽屡经风波,犹保持文人风骨,恰如《淮南子》所倡“守静持正”
之旨。
再翻数页,忽见数处墨笔勾画,笔迹清瘦劲逸,与方学士的朱批迥异,《天文训》篇“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旁,注有“天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