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女孩们则喜欢捡贝壳,把不同形状的贝壳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像个小美人鱼。
最热闹的是“赛龙舟”
(儿童版),用废弃的木盆当船,几个人用树枝当桨,在浅水区划行,虽然常常原地打转,却丝毫不影响兴致,喊号子的声音比海浪还响亮。
嬉水游戏里的生存智慧
水边的游戏从来不是瞎玩,而是代代相传的生存课。
北方孩子知道“看水流”
——漩涡多的地方不能去,水面冒泡的地方可能有暗礁;南方孩子懂得“辨水色”
——清澈见底的水未必浅,浑浊的水可能藏着深坑。
河南农村的老人会教孩子“水响防蛇”
——草丛里的水发出“哗啦”
声,可能是水蛇在游动,要赶紧躲开;浙江水乡的母亲则嘱咐“离岸不太远”
——在能看到岸边树影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最朴素的安全距离。
孩子们还在游戏中学会了“工具利用”
。
重庆的孩子用塑料布做“救生圈”
,吹满气后扎紧,能在水里浮起来;江苏的孩子把葫芦晒干,掏空后做成“浮力球”
,绑在身上增加浮力;最聪明的是江西的孩子,他们发现向日葵杆中间是空的,晒干后捆成一束,能当“救生筏”
用,这种智慧比课本上的浮力原理更鲜活。
甚至连“失败”
都是宝贵的经验。
谁没被水呛过?谁没在湿滑的岸边摔过跤?但这些疼痛很快就被乐趣冲淡,孩子们会总结教训:呛水后要赶紧抬头呼气,摔跤时要用手撑地。
这些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的自我保护能力,比任何安全手册都更深刻。
水影里的童年符号
夏日嬉水的记忆,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北方孩子的“标配”
是一条军绿色的平角裤,洗得发白还打着补丁,却不妨碍在水里灵活穿梭;南方女孩喜欢穿花布连衣裙下水,裙摆湿透后贴在身上,像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谁要是有个塑料救生圈(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
字样),绝对是孩子群里的“土豪”
,会有一群人围着求“借玩五分钟”
。
傍晚回家时的场景,全国都差不多:男孩们光膀子,晒得黝黑的皮肤上挂着水珠,手里拎着湿透的鞋;女孩们用草帽扇风,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兜里装着捡来的小石子。
母亲们站在村口或巷口喊回家吃饭,声音穿过水汽传得很远,孩子们却舍不得上岸,总想多玩一会儿,首到天边的晚霞把水面染成金红色。
如今的水上乐园有消毒水的味道,有安全员的哨声,却再也找不到江河湖海的野趣。
7080后回忆里的夏日嬉水,是黄河的泥沙、长江的浪涛、西湖的荷叶、海滨的贝壳共同编织的清凉梦境。
当他们看着孩子在恒温泳池里小心翼翼地划水时,会想起自己当年在自然水域里的自由畅快——那种与水的亲密接触,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是空调房里永远复制不出的夏天。
那些在水里嬉戏的身影,早己随着岁月远去,但溅起的水花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带着咸涩的、清凉的、鲜活的气息,每当盛夏来临,就会在心头轻轻荡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