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物质匮乏里的创造力:道具都是“捡”
来的
7080后的童年,物资匮乏是常态,但这并没有阻挡孩子们寻找快乐的脚步。
相反,贫瘠的土壤反而孕育出惊人的创造力——那些散落在生活角落的废品、自然馈赠的材料,在孩子们手中摇身一变,成为陪伴整个童年的游戏道具。
这些“捡”
来的玩具,没有精致的包装,却带着体温与智慧,成为一代人最珍贵的记忆。
一、废品堆里的游戏宝藏:工业边角料的重生
在那个物资计划供应的年代,废品站与垃圾堆是孩子们的“玩具仓库”
,自行车零件、玻璃瓶、铁皮罐头等工业边角料,经过简单改造,便成为叱咤游戏场的“神器”
。
自行车在当时是家庭重要财产,其废旧零件却构成了游戏道具的“主力军”
。
北方孩子滚的铁环,十有八九来自生产队淘汰的马车轮子或自行车钢圈,天津大院的孩子会特意挑选首径30厘米的钢圈,既轻便又不易变形,他们还会在铁环上套几个小铁环,滚动时发出“哗啦哗啦”
的声响,在胡同里形成独特的“移动交响乐”
。
南方水乡的孩子则更擅长利用自行车内胎,将其剪成细条绑在树枝上制成弹弓,橡皮筋的弹性与树枝的韧性完美结合,能精准击中十米外的麻雀(大多时候是吓唬)。
而自行车链条则是男孩们的“硬核玩具”
,拆下两节链条,配上铁丝做成“火柴枪”
,扣动扳机时的“啪”
声,是那个年代最刺激的“枪声”
。
玻璃制品在游戏中也有多重身份。
医院输液用的玻璃瓶(需洗净)是“高级玩具”
,河南乡村的孩子会在瓶里装半瓶水,密封后做成“水雷”
,扔在地上的炸裂声能吓退鸡鸭;北京胡同里流行“弹玻璃球”
,孩子们专门收集颜色透亮的“猫眼石”
(玻璃珠的一种),在地上挖个小坑,用拇指将玻璃球弹进坑的技巧,堪比台球大师的走位。
更富创意的是用玻璃瓶做“灯笼”
,在瓶外糊上红纸,里面点根蜡烛,中秋夜里提着逛街,是最亮眼的装饰。
铁皮制品则被改造成各种“武器”
。
空罐头盒在河北孩子手中,会被敲扁制成“盾牌”
,配合木棍做的“长枪”
玩“打仗”
游戏;上海里弄的女孩们则将铁皮饼干盒改造成“百宝箱”
,用来存放弹珠、洋画等“宝贝”
,盒盖上的图案还能充当“梳妆台镜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