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台下有观众闭上眼,顺着旋律脑补出童年某个雨夜独自听风的场景。
有人低头轻轻咬唇,仿佛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思绪。
第三遍变奏,旋律进入高音区的细碎装饰音,织体也更加丰富。
她没有用力,而是通过极高的控制力,把琴声拉得极薄、极亮,像晨雾中的第一缕阳光。
此时,左手分解和弦加快,右手旋律变得跳跃。
典型的晚期贝多芬‘反复咏叹’手法。
钢琴的踏板处理尤为关键,用得太重则混,太轻则碎。
台下有学过琴的观众小声评论:“她的踏板真是完美,换气点踩得非常准。”
有评委皱眉注视:
“变奏曲不是展示手指有多快,而是要让听者感觉音乐每一遍都更深,像剥洋葱一样,核心始终在,但每剥一层都有新味道。”
他的目光在陈雨薇的手和表情间来回,不知是赞许还是自省。
变奏继续推进,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
右手有时需要在高音区快速弹出连续的音符,偶尔还会在节奏上做出一些突出的变化,让旋律显得既灵动又难以预测。
左手则时不时在低音区重复主题的片段,让人即使在最繁复的段落里,也能捕捉到那条最初的旋律线索。
这种让时间“拉长”
、让旋律多层交错的写法,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典型特点。
陈雨薇处理得很细致,每次强弱的起伏都拿捏到位。
有时,她让装饰音轻到几乎听不见,却又恰好让整个乐句的层次更加分明。
江临舟此刻也不得不承认:
这类变奏曲的难点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对结构的长期记忆和对细节的敏感,每次变化都在边界上游走。
太刻意,情感会假;太机械,又会丧失呼吸。
到了高潮,音乐的速度和音量再次拉开,琴声覆盖的音区也越来越宽广。
左手在低音区反复推进,像水下的暗流不断涌动,右手则在高音区快速穿梭,有些旋律闪现得如同划破夜空的光。
整个乐章的复杂,仿佛都是在为最后一次主题的回归蓄力。
台下有观众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连心跳都随着琴音起伏,一时间空气仿佛变得稀薄。
终于,主题重新出现。
这一次速度极慢,音量几乎要融进空气里。
陈雨薇的手指极轻地掠过琴键,像夜色中最后一缕风。
到了最后一遍主题,音乐已经慢到近乎停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