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落笔果断排除D。
试题给出了脊髓中神经元a、b、c的突触连接示意图(a兴奋→释放递质作用于b;b兴奋→释放递质作用于c)。
题干设问:“下列关于神经元a和b释放的递质对c神经元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递质作用的核心机制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改变膜对特定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膜电位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进而可能导致兴奋或抑制。
但无论最终导致兴奋还是抑制,递质的作用必然伴随着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正确答案为C。
沈知时落笔笃定,整个思维过程比选项本身更加清晰透彻。
笔尖在答题卡上划过流畅而坚定的轨迹,三年的知识积淀在此刻喷薄而出。
当写到“神经-□□调节如何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的具体机制,需要描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精妙的拮抗作用时,林叙在午休时分、悄悄递来那颗薄荷糖时,那双沉静专注、带着无声却强大鼓励的眼神,毫无预兆地再次闪过他的脑海。
笔尖在“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
的字句间,几不可察地微微顿了一下,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情感的停顿痕迹。
同一片时空之下,另一间考场内。
林叙的生物答题过程,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仪器的最终调试操作。
他细致地在答题卡上描绘着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典型特征图,线条清晰流畅,标注准确无误。
面对一道给出复杂实验数据图表、要求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对某种水生植物光合速率影响并推断其限制因素的题目,他条理清晰,论证严谨,结论明确肯定。
最后一道大题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某种蛋白酶(酶X)活性的影响,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这几乎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
落笔时,“需设置至少5组温度梯度(如20℃、30℃、40℃、50℃、60℃),并严格控制所有无关变量(保持pH值恒定、底物浓度一致、酶浓度相同)……”
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无误,体现着科学的严谨。
当写到预期结果曲线(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至最适温度达到峰值,超过最适温度后因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变性失活而急剧下降)时,那个共同复习的雨夜,他为沈知时在手绘的酶动力学曲线图上耐心讲解,沈知时盯着图谱、眼中骤然闪过恍然大悟的亮光、随后对他展露的那个毫无阴霾、纯粹感激的笑容,清晰地、毫无预兆地浮现在眼前。
那个瞬间的笑容,成了他笔下这套严谨实验设计中,最完美的、无法被任何数据量化的“因变量”
。
他写完最后一个句点,轻轻合上笔盖的瞬间,一股巨大的、几乎要将他整个灵魂都抽空的虚脱感猛地袭来,同时汹涌而上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空茫感。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
这意味着,他和沈知时这样朝夕相处、为同一个明确目标并肩全力奋战、在无数个日夜分享着压力、困惑与偶尔灵光一闪的极致喜悦的日子,即将彻底画上一个冰冷的句号。
笔尖停留过的答题卡空白处,仿佛是他心中骤然塌陷下去的一块,无声地诉说着某种盛大而寂静的终结。
还有最后的二十分钟,沈知时静静坐着,这三年的时光在他眼前如同无声的电影胶片,一帧一帧地飞速掠过——开心的,不开心的,热血沸腾的,沮丧透顶的。
而他,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看着另一个自己的青春呼啸而过。
生物终考的铃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漫长而庄严的嗡鸣,响彻了整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郑重地宣告了一个贯穿他们整个青春的时代,轰然落幕。
“考试结束,请所有考生立即停笔!”
广播里传来冰冷而权威的指令。
“好了,可以走了!”
监考老师发出最后的、解脱般的指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