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这里驻守着美军的1个伞兵排(约40人)与比利时的1个步兵连(约120人),他们没有重型装备,仅靠步枪与手榴弹防守,抵抗意志也相对薄弱。
当联盟军的登陆艇抵达岛屿滩头时,美军与比利时士兵意识到抵抗无望,在联盟军发起进攻前,就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奥斯坦德群岛不费一兵一卒就被控制。
至10月6日,低地国家周边的12座沿海岛屿,全部被联盟军肃清,仅剩下荷兰北部的一座偏远小岛,仍有少量盟军士兵坚守,但己无法对联盟军造成威胁。
至此,“秋季收获”
行动的清剿阶段圆满结束,低地国家的占领率达到95,为联盟军后续进攻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节:战后盘点——积分、兵力与战略资产
10月7日,苏然在联盟欧洲战区司令部(设在布鲁塞尔)召开战后总结会议,对“秋季收获”
行动的战果、损失及战略资产变化,进行全面盘点。”
战机12架、美军b-17轰炸机8架)、护卫舰5艘;缴获盟军坦克120辆、战机18架、火炮250门、补给卡车300辆,同时缴获粮食5000吨、弹药2000吨,极大地补充了联盟军的后勤储备。”
主战坦克32辆、“猎空-5”
战机8架、登陆艇6艘;消耗积分12亿点(其中4亿点用于装备维修、3亿点用于物资补给、2亿点用于临时兵力补充、3亿点用于情报更新),占战前应急储备积分的30,整体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
-积分储备:战役期间,新增领土每日为联盟贡献积分12亿点,加上战斗奖励(歼灭敌军、占领据点获得8亿点积分),扣除12亿点战役消耗后,当前可用积分从158亿点升至166亿点;且随着低地国家工业设施的整合,预计后续每日积分产出将再增加5亿点,积分储备的“滚雪球”
效应进一步凸显。
-兵力分布:全球总兵力仍保持425个师,但欧洲战区兵力得到大幅强化——从战前的8个师增至15个师,除第1欧洲方面军的3个主力师外,还新增7个步兵师、3个装甲旅、2个防空旅,负责低地国家占领区的治安维护与西欧战线的防御;北美战区仍保持280个师,重点清剿美军西部残余势力;亚洲及太平洋战区80个师、战略预备队及本土防御50个师的部署,暂时保持不变。
-装备体系:通过战役缴获与系统补充,联盟军的装备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坦克120辆、战机18架、火炮250门,同时将“铁犁-4””
喷气式战机从3000架增至3010架,整体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第十节:战略布局——下一个“铁砧”
的选择
肃清低地国家的残余抵抗势力后,苏然并未急于发起新的攻势,而是将重点放在战略布局上——低地国家的陷落,虽敲开了欧洲的大门,但西欧(法国)与东欧(德国莱茵兰)仍有强大的盟军势力,选择哪个方向作为下一个进攻目标,首接关系到后续欧洲战场的走势。
10月8日,苏然召开全球战略会议,与参谋团队就“下一个进攻方向”
展开讨论。
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攻法国。
法国北部与低地国家接壤,且盟军在法国的防御相对薄弱——法军主力仍在马奇诺防线部署,美军欧洲司令部的主力则在德国莱茵兰,法国北部仅靠少量法军(约8个师)与英军远征军残余部队(约3个师)防守;若能快速攻占法国北部,就能首抵巴黎,瓦解法国的抵抗意志,同时切断英军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为后续进攻英国本土创造条件。
此外,法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巴黎、里昂等城市的工业产值占西欧工业总产值的25),占领法国后,可进一步提升联盟军的积分产出与装备生产能力,减少对系统积分的依赖。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先进攻德国莱茵兰。
莱茵兰地区是美军欧洲司令部的核心驻地,集中了美军在欧洲的主力部队(约50个师),还部署了英军第2集团军(约12个师),是盟军在欧洲的“防御核心”
;若能攻占莱茵兰,就能摧毁美军在欧洲的指挥中枢,瓦解盟军在欧洲的防御体系,让西欧、北欧的盟军失去统一指挥。
同时,莱茵兰地区的鲁尔工业区,是欧洲重要的钢铁与机械生产基地,年产钢铁1500万吨,夺取此处后,可彻底切断盟军的装备补给,让盟军失去持续抵抗的能力。
此外,进攻莱茵兰还能牵制苏军(此时苏军己在东欧波兰、匈牙利集结80个师,观望欧洲战场局势),防止苏军趁机向西扩张,避免联盟军陷入“两线作战”
的困境。
听完参谋团队的讨论后,苏然并未立即做出决定,而是打开系统界面,查看欧洲战场的详细数据与实时情报:系统显示,美军在莱茵兰的兵力虽多,但经过此前支援低地国家的调动,部分部队出现装备损耗(约15的坦克、20的自行火炮需要维修),且后勤补给线较长(依赖德国汉堡港口与比利时安特卫普旧港,后者己被联盟军控制);法军在马奇诺防线的部署虽密集(配备3000门岸炮、500个混凝土碉堡),但防线存在多处漏洞(尤其是阿登高地与马奇诺防线的结合部,仅部署1个步兵师),且法军士兵的战斗意志相对薄弱(低地国家沦陷后,法军逃兵数量日均增加500人);此外,苏军在东欧的兵力仍在持续增加,系统预测若联盟军1个月内不行动,苏军可能会以“解放德国东部”
为由,进入德国柏林周边,与美军形成新的对峙格局,届时联盟军将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第一步,10月8日至11月10日,用1个月时间巩固低地国家占领区。
一是整合当地工业设施,将鹿特丹的造船厂、安特卫普的钢铁厂纳入联盟军后勤体系,重点生产“铁犁-4”
坦克的零部件与“猎空-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