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一路小说网】地址:https://www.waynot.net
一、中枢聚财:税银归仓,力撑军需
显德十西年十一月中旬,金陵财算局的库房前,漕船卸下的银箱在阳光下堆成小山,账房先生们捧着算盘,噼啪声昼夜不停。
自限禄法推行、官督商办落地,江南各州的税银如百川归海——藩镇私吞的盐铁税尽数解送中枢,福建瓷窑、荆南丝绸坊的利润七成归入国库,仅十月一月,财算局便增收白银六十万两、粮食八十万石。
陈琅立于库房外,看着司农寺卿递来的收支账册,指尖在“军需投入”
一栏停顿:“六成收入拨入后勤,分粮草、军械、冬衣三项,由柴公总领,务必半月内制定出转运章程。”
柴贵躬身应下,展开早己拟好的舆图:“粮草方面,拟从江南各州调粮八十万石——其中岭南十万石、黔州五万石、江浙三十五万石、荆楚二十万石,经邗沟、江南河运至广陵,设十处官仓储备;军械由魏铁山的军器局统筹,按月输送;冬衣则命通市司从蜀地、湖广采购棉花,在扬州设坊缝制。”
陈琅点头,补充道:“粮草要保证‘前线士兵每日两餐有肉,顿顿管饱’,军械需优先供给李重进的侍卫亲军,冬衣务必在霜降前送抵淮南——不能让士兵们再受冻饿之苦。”
当日,财算局的调拨令便传遍江南。
荆楚之地的粮船顺长江而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船舱,“两湖熟,天下足”
的美誉在这次大规模调配中尽显锋芒;岭南的漕船载着新收的稻米启航,黔州的马队驮着杂粮翻山越岭,江浙的粮商们则带着官契,将粮食送进指定官仓——这是南渡以来,江南第一次如此大规模、有秩序地调配粮草,背后是限禄法与官督商办筑起的财政根基。
二、粮草转运:十仓连珠,饱食无忧
广陵城外,十座新筑的粮仓沿运河一字排开,青砖灰瓦,墙高丈余,仓门上方的“常平仓”
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司农寺的官吏们带着账册,逐一清点漕船送来的粮食,每一袋稻米都贴着“州府印鉴”
,确保无掺假、无霉变。
“启禀柴公,江浙的三十五万石粮己到齐,岭南的十万石稻米明日便能抵港,黔州的杂粮也在路上了。”
粮仓主事躬身汇报,递上入库清单,“按太宰令,我们己安排人将粮食分类储存——稻米供士兵主食,杂粮磨粉做饼,猪肉、鱼肉每日从附近州县采购,确保前线每日能配给。”
柴贵接过清单,走到粮仓内查看。
只见稻米堆得齐腰高,通风良好,墙角还放着防潮的石灰缸;旁边的厢房里,屠夫们正忙着宰杀生猪,鱼肉则用冰块保鲜,准备装船运往淮南前线。
“很好,”
柴贵满意点头,“每日清晨发船,午后务必送到李重进的军营,不得延误。”
三日后,淮南前线的侍卫亲军大营里,士兵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饭,碗里还卧着一块红烧肉,脸上满是惊喜。
“以前顿顿稀粥配咸菜,如今竟能天天吃肉!”
士兵王二柱扒着米饭,对同伴感叹,“听说这都是太宰从江南调运来的粮,往后再也不用饿肚子打仗了!”
营地外,漕船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负责押运的官吏高声喊道:“太宰有令,让兄弟们吃饱饭,好杀回汴京,夺回咱们的故土!”
士兵们闻言,齐声欢呼,声浪震得营旗猎猎作响。
三、军械革新:弩箭满仓,霹雳破阵
扬州军器局的工坊里,炉火通明,工匠们汗流浃背,正忙着赶制改良弩箭与霹雳炮。
魏铁山手持一把新造的“神臂弩”
,拉弦试射,箭矢穿透五十步外的木板,力道十足。
“按太宰的设计,这弩箭加长了箭杆,加装了铁镞,射程比旧弩远二十步,穿透力也强了三成。”
他对身旁的军械官介绍,“每月能造十万支,足够前线使用。”
另一边,工匠们正将火药、碎石填入陶制的霹雳砲,封口后贴上“防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